前言 
 
         会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,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,强化指导和服务工作,做到就业工作全员化、就业指导专业化、就业服务精细化、就业管理信息化,促进毕业生好就业、就好业。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,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学生参军入伍、就业率、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、毕业生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现将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总结如下: 
 
   
 
 
 第一部分  
 就业 
 概况 
 
    
 
 
  一、 
 就业 
 基本情况 
 
        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计参加就业人数为707人,分布财务管理学、会计学、审计学3个专业。截止2021年9月1日,已就业人数为664人,最终就业率为95.02%,初次就业率94.45%。其中,升学2人,出国3人,自主创业2人,参加国家基层项目2人,地方基层项目4人。 
 
 
        (一)毕业生分布情况 
 
        会计学院院2021届707名毕业生中,财务管理有169人,会计学有418人,审计学有120人。 
 
 
 表1- 
 1  
 会计 
 学院 
 2021 
 届毕业生人数分布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人数 | 占学院院人数比例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169 | 23.91%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418 | 59.12%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120 | 16.97% | 
 
   
   | 合计 | 707 | 100% | 
 
  
 
    
 
 
 图1- 
 1  
 会计 
 学院 
 2021 
 届 
 毕业生性别分布 
 
 
 
        (二)就业规模 
 
         截止2021年8月31日,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已就业人数为664人,初次就业率为94.45%,其中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财务管理专业(97.02%),其次分别为审计学专业(93.73%)、会计学专业(93.06%)。 
 
 
 表1- 
 2  
 会计 
 学院 
 2021 
 届毕业生就业规模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参加就业人数 | 已就业人数 | 未就业人数 | 毕业去向落实率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168 | 163 | 5 | 97.02%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415 | 389 | 26 | 93.73%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120 | 112 | 8 | 93.33% | 
 
   
   | 合计 | 703 | 664 | 39 | 94.45% | 
 
  
 
 
 (备注: 
 2021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数据请参考省就业系统8.31关闭前导出数据 
 ) 
 
 
 二 
 、 
 就业流向 
 
 
      (一)地域流向 
 
        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,占80.87%,其中在广州市就业人数占已就业人数的49.7%,粤东西北地区15.81%,外省地区3.01%,出国出境0.3%。 
 
 
 表1-3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 
 就业地域流向 
 
 
  
   
   | 就业地区 | 就业人数 |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| 
 
   
   | 珠三角地区 | 广州市 | 330 | 49.7% | 
 
   
   | 深圳市 | 79 | 11.9% | 
 
   
   | 其它珠三角地区 | 128 | 19.28% | 
 
   
   | 合计 | 537 | 80.87% | 
 
   
   | 粤东西北地区 | 105 | 15.81% | 
 
   
   | 外省地区 | 20 | 3.01% | 
 
   
   | 出国(出境) | 2 | 0.3% | 
 
  
 
 
        
       (二)单位类型分布 
 
        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民营企业,占84.94%,其次是国有企业,占7.53%,再次是其他事业单位,占1.96%。 
 
 
 表1-4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
 
 
  
   
   | 单位类型 | 就业人数 |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| 
 
   
   | 国家机关 | 6 | 0.9% | 
 
   
   | 国有企业 | 50 | 7.53% | 
 
   
   | 其他企业 | 564 | 84.94% | 
 
   
   | 其他事业单位 | 13 | 1.96% | 
 
   
   | 国家、地方项目 | 8 | 1.2% | 
 
   
   | 自由职业 | 11 | 1.66% | 
 
   
   | 普教系统 | 6 | 0.9% | 
 
   
   | 医疗卫生单位 | 3 | 0.45% | 
 
   
   | 升学(国内国外) | 3 | 0.45% | 
 
  
 
 
 
 
        (三) 
 境内 
 升学、出国( 
 出 
 境) 
 深造 
 与公务员录用 
 等 
 情况 
 
        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报名研究生人数为39人,其中考取国内研究生2人,国外与境外研究生1人。 
 
 
 表1-5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 
 境内升学情况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报名研究生考试人数 | 升学人数 | 升学院校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11 | 0 | ————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21 | 2 | 湘潭大学、广西民族大学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7 | 0 | ———— | 
 
   
   | 合计 | 39 | 2 | ———— | 
 
  
 
 
   
 
 
 表1-6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公务员录用情况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报名公务员考试人数 | 录用人数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38 | 1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46 | 2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21 | 2 | 
 
   
   | 合计 | 105 | 5 | 
 
  
 
 
 
 
        (四)自主创业情况 
 
 
 表1-7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 
 自主创业情况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姓名 | 创业公司名称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陈家仪 | 深圳市贝瑞莎贸易有限公司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刘其皓 | 湛江开发区墨缘堂玊尔书法培训有限公司 | 
 
  
 
    
 
 
        (五)基层就业情况 
 
 
 表1-8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 
 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
 
 
  
   
   | 基层就业项目 | 专业 | 姓名 | 工作单位 | 
 
   
   | 三支一扶 | 会计学 | 李郡茜 | 瑶安瑶族乡政府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陈荣仪 | 肇庆市广宁县洲仔镇人民政府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丘志兴 | 翁源县铁龙镇人民政府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罗何婵 | 廉江市九洲江流域工程管理局 | 
 
   
   | 西部(山区)计划 | 会计学 | 黄福华 |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第二中学王村校区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郑少钢 |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驻厅纪检监察组 | 
 
  
 
 
 
 
  三、未就业毕业生基本情况 
 
 
  表1-9  
 会计 
 学院 
 2021 
 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未就业毕业生人数 | 未就业原因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5 | 备考公务员、研究生;求职中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26 | 备考公务员、研究生;求职中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8 | 备考公务员、研究生;求职中 | 
 
   
   | 合计 | 39 | ———— | 
 
  
 
    
 
 
 四、 
 就业质量分析 
 
 
        (一)起点薪酬 
 
        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为3830.72元。最高为会计学专业3899.16元,其次为审计学专业3838.93元,财务管理专业3754.07元。 
 
 
 表1-10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各专业平均起点薪酬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平均起点薪酬(单位:元)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3754.07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3899.16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3838.93 | 
 
   
   | 合计 | 3830.72 | 
 
  
 
 
 
 
        (二)专业对口率 
 
        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平均为76.81%。最高为审计学专业79.17%,其次为财务管理专业78.13%,会计学专业75.37%。 
 
 
 表1-11  
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就业各专业对口率 
 
 
  
   
   | 专业 | 专业对口人数 |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| 
 
   
   | 财务管理 | 128 | 78.13% | 
 
   
   | 会计学 | 293 | 75.37% | 
 
   
   | 审计学 | 89 | 79.17% | 
 
   
   | 合计 | 510 | 76.81% | 
 
  
 
 
 
 
        (三)就业满意度 
 
        根据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反馈显示,对目前就业工作单位感到“很满意”的占11.99%,“满意”的占55.25%,“不满意”的占5.78%,“很不满意”的占0.86%。就业满意度为67.24%。 
 
 
 图1-2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毕业生 
 就业满意度 
 
 
 
 
 
 五、培养质量分析 
 
 
        (一)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满意度 
 
        根据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反馈显示,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从上岗到胜任工作的岗位适应总体评价感到“很满意”的占32.12%,“满意”的占59.59%,“不满意”和“很不满意”的占0.00%,“无法评估”的占8.29%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总体满意度为91.71%。 
 
 
 图1-3  
 用人单位对 
 会计学院202 
 1 
 届 
 毕业生岗位 
 适应满意度 
 
 
 
        (二)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与社会需要吻合度评价 
 
        根据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反馈显示,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与社会需要吻合度总体评价感到“很匹配” 的占24.35%,“匹配” 的占59.59%,“一般匹配”的占7.25%,“不匹配”的占1.55%,“无法评估”的占7.25%。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与社会需要吻合度总体评价度为91.19%。 
 
 
 图1-4 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与社会需要 
 吻合度评价 
 
 
 
        (三)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
 
        根据会计学院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反馈显示,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总体评价感到“很满意”的占16.06%,“满意”的占72.02%,“不满意”的占0.52%,“很不满意”的占0.00%,“无法评估”的占11.4%。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88.08%。 
 
 
 图1-5 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 
 满意度 
 
 
 
 六、 
 发展趋势 
 分析 
 
 
 图1-6 201 
 7 
 -202 
 1 
 年会计学院 
 毕业生 
 初次就业率发展趋势 
 
 
 
 图1-7 201 
 7 
 -202 
 1 
 年会计学院 
 毕业生 
 就业地域流向发展趋势(大类) 
 
 
 
 图1-8  201 
 7 
 -202 
 1 
 年会计学院 
 毕业生 
 就业地域流向发展趋势(珠三角地区) 
 
 
 
 图1-9  201 
 7 
 -202 
 1 
 年会计学院 
 毕业生 
 平均起点薪酬 
 (单位:元) 
 
 
 
 第二部分 基本措施与经验 
 
    
 
 
 一、 
 强化组织领导,下好就业“先手棋” 
 
        为做好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,做到就业工作早启动、早谋划、早部署,学院将就业工作列入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,成立以学院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一条以辅导员、班主任、实习指导老师、毕业生、用人单位等多向联系的链条,构建“捆绑式”就业指导服务责任体系。 
 
        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,院领导带头到校园招聘会现场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,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,听取就业工作情况汇报,对就业工作和就业形势及时研判,强化工作统筹。毕业班党支部主动出击,积极开展党员服务先锋岗、“党员帮扶”就业推进活动。党员与未就业学生结对子,帮助未就业同学对就业形势、政策和相关信息进行精准的了解,了解其就业需求,指导未就业同学修改就业简历,密切关注学院群里发的各种就业招聘信息,鼓励其积极参加招聘会等。 
 
 
 
 
 二、 
 实行 
 多方联动, 
 谋划就业 
 “组合拳” 
 
        1.优化课程培育环节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
 
        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涯全过程。第一学年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、专业特色、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准备教育。第二学年进行综合素质、职业能力、就业和创业等方面教育。第三和第四学年进行就业政策、就业形势、就业观念,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教育。主要分为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,紧密结合学生的择业观教育,增强学生对本专业、行业的了解和热爱。而辅导员、班主任作为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人员,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、主题团日、班会、就业意向调研等活动,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。 
 
        2.依托校企合作单位,拓宽实习就业渠道 
 
        学院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,通过校企合作致力于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平台。目前与广东诚安信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、金拱门(广州)数据处理服务有限公司、广东中职信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、广东嘉毕信财税策划有限公司等42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,成立了教学实训基地,通过校园招聘会、企业专场进校园等形式,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参加实习,成为学生实习就业的“通行证”,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,达到优质资源共享。 
 
        3.不断加强顶层设计,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
 
        通过线上线下渠道,举办优秀选调生校友系列讲座、“有话职讲”分享会等各类就业指导活动10场,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评、简历门诊、职场形象指导等个体咨询,参与学生500余人次;学院组织开展校企供需对接会、系列专场招聘会4场次,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,不断加大岗位供给,努力为每一位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,实现就业工作“全程化、全员化、信息化、专业化”。2021届三类重点群体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4.45%。 
 
 
 
 
 三 
 、强化精准 
 帮扶 
 ,打好 
 就业 
 “主动仗” 
 
        1.掌握情况,定期全面摸排毕业生就业状况 
 
        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,对每一位毕业生进行联系信息确认,以班级为单位,每2周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,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学校工作方案要求,建立责任制,抓好“就业率进度月报”,跟踪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动态,及时解决问题,强化关爱帮扶,提高工作有效性和学生满意度。对就业的情况变化做到清晰准确。为相关工作的推动提供基础材料。每月将学院学生就业情况在学院工作会议上汇报,对该项工作进行着力推进和指导。 
 
        2.通畅信息,加强岗位供给和信息输送 
 
        充分利用公共邮箱、班委群、年级群等新媒体平台,转发各类招聘信息,采用“主动收集、链接发布、协助反馈”等方式,及时、有效、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信息等服务。学生主动运用信息的引导,提醒学生关注2345智慧就业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、广东人才招聘网等,拓展学生接收的招聘信息的渠道。 
 
        3.挖掘特色,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
 
        在普及化就业的基础上挖掘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特征,加强与对口企事业单位的联络,尤其在财会领域,主动对接、主动宣传和主动引导,帮助毕业生多渠道就业。一是面向国家战略,邀请优质企事业单位到学院开展宣讲,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、重要领域就业。二是面向基层,加强政策宣讲,组织实施好选调生招录、“大学生村官”“三支一扶”“西部计划”“参军入伍”等基层就业项目。三是面向中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,突出创业引领,用足用好各类自主创业、就业见习政策,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或通过创业实现就业。四是支持毕业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。据统计,2021届毕业生报名三支一扶、西部计划毕业生总人数为87人,占毕业生总数的12.31%。 
 
        4.鼓励入伍,加强参军入伍相关政策宣传 
 
        利用好“五进公寓”工作机制,让征兵工作政策进日常生活、进课堂、进宿舍,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。在日常走访宿舍、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时发现重点群体,并快速组建了学生征兵意向信息库,与有入伍意向的学生保持定期联系,同时让未报名的学生了解政策,制造征兵舆论氛围,为征兵工作打牢基础。大四学年借助网络累计开展“线上云征兵”主题班会宣传3次,线下征兵政策宣讲会2次。及时推送征兵宣传微视频和征兵动态信息,解读兵役政策、诠释毕业生参军优势,切实增强征兵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及时推送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征兵政策介绍、退伍军人风采展等内容。目前有3名学生应征入伍,分别前往第74集团军、驻香港部队及陆军实验训练基地,较好地完成了今年学校下达的征兵任务。 
 
        5.鼓励深造,拓展毕业生升学渠道 
 
       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宣传和本科生考研情况统计,建立考研分享交流群,摸清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的学生情况,及时采取措施,给予调剂、复试指导,提高录取率。对拟出国出境继续升学深造的毕业生进行统计,并提供相应指导服务。 
 
        6.关注个体,开展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 
 
        点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群体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帮扶工作,依据“半月报”数据合理圈定消极就业群体和困难就业群体,掌握学院贫困生、就业困难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学生等特殊个体,给予重点关注,建立帮扶台账,深入了解其就业心理、就业目标及就业困难,并针对性的提出指导和建议,与他们保持多频次联系,及时了解情况,通过心理辅导、电话沟通、生涯规划、岗位输送等方式不断改善其就业心态,排解毕业生在疫情期间产生的不良情绪,纠正发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和就业方式支持毕业生克服困难,创造就业。做到一生一方案,精准做好就业帮扶。今年,农村家困毕业生实现100%就业。 
 
         7.协调保障,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
 
        一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下毕业生的日常健康安全监测工作,清晰学生工作所在地的疫情风险情况,做好每日健康上报,把学生健康安全放首位。 
 
        二是做好毕业生档案整理工作,规范业务操作流程,切实做好毕业生档案的接收、查询、转递等各项服务工作。 
 
        三是做好毕业生的安全管理工作, 督促毕业生做好各项欠费缴纳、退宿舍、归还书籍等事项。 
 
        四是做好毕业生的感恩教育,通过毕业生党员主题教育“六个一”系列活动、“最后一堂班会”各项活动的开展,加强毕业生爱校荣校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,培养毕业生感恩母校、感恩师恩、感恩朋友、感恩同窗以及感恩父母的高尚情怀。 
 
        五是深入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系列活动,招募毕业生离校工作志愿者,就毕业生离校流程、领取毕业证、搬运行李等展开服务。 
 
   
 
 
 第三部分  
   
 主要问题 
 及分析 
 
    
 
 
 一、202 
 1 
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
 
        1.毕业生的就业观、择业观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。少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不正确的心态,少数毕业生仍过分看重薪水待遇,不愿意到基层工作,从而失去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,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是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,因此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是今后就业工作的重点。 
 
        2.部分学生的基本技能缺乏竞争实力,在面试过程中应具备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,从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。 
 
        3.开拓就业渠道的力度还应加强,尤其外地生就业市场的的开拓。部分学生毕业后希望回到家乡或者到其他的城市就业,但是目前学校联系的就业渠道仍以本市及周边城市为主。 
 
        4.目前存在着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、跟踪反馈工作成效较低等问题。 
 
 
 
 
 二、对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
 
        1.大部分学生的想法是工作后工资待遇要高、工作强度不能太大,而且环境还得好,可见很多学生对将来就业的期望值很高,但是没有考虑到自身素质条件与希望不匹配,造成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,导致很多学生存在“只是抬头看,不能弯腰干”的思想。 
 
        2.学生以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为主,实操能力、应聘技巧、行业运作等方面较为薄弱,与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差距较明显,加上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够明确,没有发现自身特色亮点,导致在应聘时失去了优势。 
 
        3.历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,特别是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,因而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。 
 
        4.由于缺乏毕业班工作经验,就业工作未能很好地贴近学生需求,导致个性化、差异化指导服务缺失。 
 
   
 
 
 第四部分 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与建议 
 
    
 
 
  一、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,做好政策宣传 
 
        利用大数据终端,完善就业信息服务,广泛收集、认真整理毕业生所需信息,充分发挥互联网、手机移动端的优势,实现就业资源共享,确保信息到人。通过召开就业动员会、主题班会等活动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,更加了解就业新形势和新政策,更新就业观念,先就业再择业,解决实际就业问题。分专业分意向建立信息小组,将同类就业意向同学归为一档,进行信息共享和跟踪,做到有的放矢,精准对接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,减少求职盲目性。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库,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、分析和上报工作,争取做到每周一报、每周一更新,及时掌握大学生就业新情况 。 
 
 
 
 
 二、 
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,提升就业能力 
 
        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,聘请职业生涯规划师、就业指导师、企业人事经理、优秀毕业生等,针对毕业生存在的简历制作、面试技巧、未来规划等专业技术问题,进行模块分类、专业指导,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,使学生更加了解就业市场,了解行业前景,了解职业发展,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。通过开展职场礼仪、求职技巧、模拟招聘等活动,对毕业生进行体验式指导,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、协调沟通能力、应变能力及合作精神和调适能力,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,使其在充分就业的同时能游刃有余地实现自我价值。开展就业创业个性化咨询服务,进一步精准推进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,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就业观,调整就业状态,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。 
 
 
 
 
 三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,挖掘就业岗位 
 
        鼓励学生通过2345智慧就业和其他高校就业平台等投递简历,拓宽就业渠道。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,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用人意向,做好毕业生的推介工作,将用人单位引入到招聘宣讲中,使毕业生“足不出户”成功就业。加快毕业生实习基地和校企对接的力度和范围,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储蓄库,组织毕业生到企业参加培训实习,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,还能为企业未来人才资源的储备奠定基础。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吸纳力度,实现校企的双向良性循环。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教师影响力,组织召开具有专业特点的针对性招聘活动,广泛筛选、搜集相关用人单位信息,主动牵线搭桥。要及时调动各方力量,主动与历届校友和活跃在行业内的优秀毕业生联系,搜集一手就业信息和岗位需求,增加岗位供给量,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。 
 
 
 
 
 四、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,鼓励多元就业 
 
        一是要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,到边远地区去,到基层一线去,积极参加“西部计划”“三支一扶”“ 特岗老师”“大学生村官”等基层就业项目,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、实现自我。 
 
        二是把大学生征兵工作作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,提升站位谋划、摆上高位落实,积极主动参与,多渠道、多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宣传,激发毕业生参军报国热情。 
 
        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新产业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,鼓励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。与此同时,邀请创业典型来校举办讲座,对毕业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,以创业带动就业。收集毕业生所在地创业政策进行宣传,尤其是在小额贷款、工商登记、税收减免等方面,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。 
 
        四是支持优秀学生进行升学、考编、出国等优质就业,召开考研、考编经验交流会,邀请有关专家、学科带头人、成功的优秀学子开展交流活动,提升优秀学生的就业层次。